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常見問題
《中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及綜合利用行業白皮書2016》發布
有人形容當前的電廢行業就像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而里面的人想出去。政府補貼、環保產業、循環經濟、城市礦產,一個個光鮮的概念看起來都似乎是吸金的抓手,使得外圍的資本垂涎欲滴、蠢蠢欲動;但是事實上高昂的回收成本和漫長的補貼撥付周期,使得已經獲得補貼資質的處理企業的運行舉步維艱。2016年,基金征收26.10億元,撥付47.14億元。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行業仍在高位運行,獲得補貼資質的109家處理企業年處理能力超過1.5億臺,實際處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達到7500萬臺左右。
2016年,國務院發布“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并把電器電子產品作為首批實施EPR的行業,明確了實施的工作重點。其中,特別強調要加強對處理基金的管理,建立“以收定支,自我平衡”的機制,進一步發揮基金對生產者責任延伸的激勵和約束作用。同時,隨著工信部等四部委組織第一批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 EPR)試點工作的實施,多種多樣的廢棄電器電器電子產品創新回收模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比如EPR回收、綠色消費+綠色回收、互聯網+眾包回收、兩網融合等回收模式,一些具有創新型的回收模式已經初具規模,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行業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企業與獲得資質的處理企業得到了較好的對接。
2016年是處理基金補貼標準調整的第一年,國家發改委發布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 2014年版)釋義,國家環保部發布新版《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在《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和相關政策的推動下,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行業整體保持了平穩發展。雖然處理總量較去年相差不大,但是不同處理產品占比變化較大。廢電視機的拆解量占絕對統治地位的情況已經發生改變,從2015年的70%縮減為55%,其處理份額被電冰箱、洗衣機、房間空調器等產品所占據。相當一部分處理企業的產品規劃處理產能也相應作出了調整,房間空調器、洗衣機等產品的處理產能大幅提升。同時, 2016年處理行業競爭更加激烈,企業分化繼續擴大,處理行業的金融活動和重組并購頻繁,其中國有和大資產的兼并重組行為相對活躍,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另外,新的處理技術和設備不斷涌現,行業的總體處理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在不斷提高。
2016行業白皮書是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電器循環技術研究所推出的第七個年度行業白皮書。白皮書的內容包括中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制度及最新政策、行業發展概況與特點、理論報廢量、行業數據分析、處理技術、實施成果、風云人物、優秀企業實踐、先進技術推廣、支持單位及特別鳴謝十大部分。
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及綜合利用行業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不論是政策層面,還是技術方面,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希望本書成為政府主管部門、科研院校、行業協會、企業等了解行業發展的一個有效的途徑和工具。
由于時間倉促和水平有限,白皮書有不當之處,敬請您批評指正,我們將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修正補過。
01 管理制度及最新政策
1.1 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制度
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的管理采用EPR的基金制度,即生產者繳納基金,補貼有資質的處理企業。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涉及產品的綠色設計、回收、再使用/再制造、處理和綜合利用、處置等多個環節,其核心是《條例》,并與再生資源、固體廢物和綠色制造等相關政策緊密相關。
2016年,國務院發布《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明確在電器電子產品、汽車、電池和包裝物4類產品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針對電器電子產品,方案提出建立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政策指引和相應的信用評價制度。


2016年,新發布的國家標準為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資源化水平評價導則( GB/T 32885-2016)(以下簡稱“導則”)。該標準由全國電工電子產品與系統的環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SAC/TC297)歸口,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和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等單位成立工作組,共同負責《導則》的制定工作。該標準于2016年8月29日發布,2017年3月1日實施。
鑒于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間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以及資源化水平良莠不齊?!秾t》以資源利用最大化,環境污染最小化為原則,要求處理企業盡可能拆分高價值單質材料,選擇最佳可行技術,并將評價體系分管理水平、技術水平、資源化水平三部分,并分別設置量化指標,以適用于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行業協會、第三方機構和行業主管部門對處理企業的資源化水平進行評價。《導則》的發布對提高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資源化利用水平、促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提升產品附加值具有重要的作用,對推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02 行業發展概況與特點
2.1 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行業
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行業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見圖2.1。第一個階段是2009年之前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個體回收為主的傳統再生資源回收模式;第二個階段是2009-2011年,在家電以舊換新政策下的以零售商和制造商為主的家電以舊換新回收+政府補貼回收模式;第三個階段是2012年后通過基金間接補貼帶動的以個體回收為主的傳統再生資源回收模式和以互聯網技術為手段的新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共存的回收模式。 2016年,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行業呈現以下特點:
(1)綠色回收穩定增長,廢舊手機回收成為熱寵
2016年,我國首批目錄產品的綠色回收數量與2015年持平。同時,新增目錄產品中手機回收成為行業熱寵。回收寶、愛回收等新型“互聯網回收+二手產品+處理”模式在2016年擴大融資,快速發展。華為等手機生產企業也紛紛履行生產者延伸責任,加入廢舊手機的回收市場。
(2)以個體回收為主的格局仍未打破,回收成本高居不下
通過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對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回收渠道的調研顯示, 2016年處理企業回收渠道仍是以第三方回收商為主,占全部回收量的90%以上。雖然有實力的處理企業努力構建回收渠道,但整體占比較小。同時,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政府行政事業單位廢棄的電器電子產品進入有資質處理企業進行拆解處理的數量開始上升。其中,微型計算機和房間空調器較為明顯。2016年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運輸、貯存和人員成本與2015年相比未見減少,尤其針對大家電產品的回收,物流成本比廢家電本身的材料價值還高。此外,物價上漲,也導致回收人員的成本持續升高。越來越多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從業人員退出回收行業。
(3)新型回收模式持續發展,政策引導作用日益顯現
2016年,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新型回收模式不斷涌現,回收規模不斷擴大。生產企業主導的EPR回收模式開始在全國大范圍實施。四川長虹、格力、 TCL等知名生產企業紛紛加入EPR試點,并取得較好的成績。再生資源回收與環衛垃圾收運網絡融合(兩網融合)項目在各地積極探索實踐,將傳統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和垃圾收運站/點進行功能上整合,實現垃圾與低值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回收和儲運。更多的新型第三方回收渠道也快速發展起來,例如深圳愛博綠,將回收合伙人與融資機制引入傳統的回收行業。

2.2 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行業
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行業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個是2005年前自發形成的拆解處理集散地的階段;第二個是在2005-2009年國家扶持建設廢舊家電回收處理示范企業的階段;第三個是2009-2011年家電以舊換新政策下涌現出的100余家廢舊家電指定拆解企業的階段;第四個是2012年后在《條例》和基金制度的激勵下,形成的109家有資質處理企業的階段。 2014-2016年基金征收補貼撥付金額如圖2.2和2.3所示。 2016年,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行業呈現以下特點:
(1)處理行業規模總體保持穩定
截止2016年12月31日,進入基金補貼名單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共計109家,與2015年相同,年處理能力超過1.5億臺。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量約7500萬臺,較2015年基本持平。 2016年,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量和處理規模進入平穩發展期,與《條例》實施初期的快速增長明顯不同。
(2)房間空調器等產品處理量大幅增加
2016年,隨著新補貼標準的實施,廢電視機的拆解量占絕對統治地位的情況已經發生改變,從2015年的70%縮減為55%,其處理份額被電冰箱、洗衣機、房間空調器等產品所占據。房間空調器的比例為2.7%,較2015年上升1127.3%,洗衣機15.9%,上升91.6%,電冰箱為7.7%,上升75.0%,微型計算機為18.6%,上升8.8%。部分處理企業產品規劃處理產能也相應作出了調整,房間空調器、洗衣機等產品的規劃處理產能大幅提升。
(3)處理企業多元化業務模式快速發展
隨著行業內競爭的加劇,僅依靠基金補貼難以為繼,處理企業開始在其他相關產業尋求發展,多元化業務模式初具規模。 2016年,格林美進軍報廢汽車拆解業務,廢泥廢渣等危險廢物處理處置,動力電池回收等業務;啟迪桑德也在固廢業務中大力擴展生活垃圾分類,推進兩網融合示范項目。
(4)處理企業分化愈加明顯
2016年,處理企業分化日益明顯,行業集中度不斷增強。根據環保部發布的2016年第1、 2季度處理企業處理數據顯示,格林美、中再生、啟迪桑德三大集團企業處理量占全行業42.5%,比2015年同期增長8%。與此同時,近三成處理企業不堪重負而停產。在這樣競爭激勵的市場環境下,優秀的處理企業依靠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在眾多企業中脫穎而出,例如TCL奧博,在2016年第1、 2季度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量第一,達到107萬臺。


03 理論報廢量
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理論報廢量的測算為行業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據。根據國家統計年鑒測算,電器電子產品居民百戶擁有量與居民戶數測算的居民保有量見圖3.1。 2016年,彩色電視機居民保有量為5.4億臺,電冰箱4.2億臺,洗衣機4.0億臺,房間空調器3.6億臺,微型計算機2.5億臺,手機10.8億臺,吸排油煙機2.9億臺,熱水器3.6億臺。
2015和2016年中國電器電子產品的社會保有量見圖3.2。社會保有量是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根據電器電子產品年銷量與該年保有系數乘積的方法進行的測算。


根據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理論報廢量測算模型和行業調研,《廢 棄 電 器 電 子 產 品 處 理 目 錄( 2014 年版)》中14 種產品2016 年的理論報廢量如表3.1 所示。其中,電冰箱2142萬臺、洗衣機1468萬臺、房間空調器2358萬臺、電熱水器1201萬臺、燃氣熱水器856萬臺、吸油煙機525萬臺,電視機3060萬臺、微型計算機2185萬臺、手機18291萬臺、固定電話2257萬臺、傳真機102萬臺、監視器97萬臺,文化辦公類產品中,打印機2486萬臺、復印機629萬臺,總計3.78億臺。


04 行業數據分析
2017年1-4月,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電器循環技術研究所對進入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補貼名單的五批共109家處理企業開展問卷調研和現場調研,調研結果如下。








05 處理技術
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技術工藝調研包括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深度、處理工藝及受控部件處理方式等。 2016年處理工藝技術涉及60家處理企業。其中,華北地區有14家,華東地區的有14家,華中地區有16家,華南地區的有3家,西北地區3家,西南地區6家,東北地區4家。基本反映了中國處理企業處理技術工藝情況。
調研結果顯示, 2016年, 87%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在不同程度上開展了拆解產物的深加工處理,同比下降9%,總體資源化利用水平不高。拆解工藝流程和處理技術向高效化發展,且已經開始技術和裝備的升級改造。處理技術和設備以國產和自主研發為主,進口技術和設備具有少量的市場份額。
















06 實施成果
2016年,在《條例》和配套政策的推動下,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行業平穩發展。不論在管理制度方面,還是資源回收利用、節能減排、污染預防等領域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行業的平穩發展,推動了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同時促進跨行業協同和回收模式創新的進程。
6.1 資源效益與環境效益
2016年,獲得資質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拆解處理首批目錄產品達到7500萬臺左右。總處理重量達到211萬噸,同比增加16%,處理行業的資源效益和環境效益日益顯現。根據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測算,2016年,處理企業共回收鐵46.0萬噸、銅10.0萬噸、鋁5.4萬噸、塑料44.6萬噸,整體較2015年有小幅上升。同時,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規范拆解處理減少了對環境的危害。特別是對環境風險大的印刷線路板和含鉛玻璃的環境效益最為顯著。印刷電路板交售給有資質的下游企業進行綜合利用,大大減少了不規范處理帶來的環境污染。
6.2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根據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測算,2016年,廢電冰箱累計拆解處理約為640萬臺。以200升電冰箱制冷劑平均重量160克計算,可理論減少1025噸電冰箱制冷劑排放(R12的ODP=1,GWP=8500),相當于減少近875萬噸CO2的排放量,較2015年提高113%。
2016年,廢房間空調器拆解處理約為166萬臺。以1.5P家用空調器制冷劑平均重量為1.0千克計算,可以理論減少1660噸房間空調器制冷劑排放(R22的ODP=0.05、GWP=1700),相當于減少280萬噸CO2的排放量,為2015年的11.3倍。綜合可知,2016年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行業對減少溫室氣體減排成效日益顯著。


6.3 處理行業管理和技術水平不斷提升
2016年,隨著《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規范拆解處理作業及生產管理指南》的發布和實施,處理企業的管理水平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了ISO9001,ISO14001,R2等國內外認證。根據環保部公布的2016年第1、2季度處理及審核數據顯示,確認規范拆解數量占企業上報數量的99.9%,較2015年同期增長0.3%,而該數據在2014年和2013年同期分別為99.2%和97.4%。同時,行業的發展也帶動了技術的進步。2016年,上海交通大學研制的工業4.0廢液晶顯示屏智能分離回收設備已經開始工業化運行,為大量廢棄的液晶電視和液晶顯示器的處理和銦回收提供了技術支撐。
6.4 EPR試點工作促進新回收模式發展
隨著WEEE回收處理行業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著力創新回收模式,提高回收水平。2016年,回收寶、愛回收、國美在線等“互聯網+回收”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渠道快速發展,回收覆蓋的城市越來越多,回收的產品從手機等小型產品擴展到主要的家電產品;“綠色消費+綠色回收”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新回收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工信部聯合商務部、科技部和財政部組織的“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工作已經運行了將近一年時間,電器電子產品的生產者通過逆向物流建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綠色回收渠道;易再生、愛博綠等多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交易平臺的建立,也促進了回收體系的完善。這些新模式在未來多元化的回收體系建設中將初見成效,同時推動了回收行業綠色轉型升級。
6.5 促進企業“走出去”與國內外交流合作
07 先進技術推廣
廢熒光粉回收處理
目前,國內CRT電視機的電子廢棄熒光粉的處理通常采用最不科學的環保處理方式—填埋。解決這一困境的核心是將其中有害和有再利用價值的物質進行再分離。經研究,電子廢棄熒光粉中稀土(釔、銪)氧化物含量的理論值為31%,故從電子廢棄熒光粉中分離出有害物質,提高稀土氧化物含量,減少其再利用過程中的環境風險,這一思路是可行的。
有人形容當前的電廢行業就像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而里面的人想出去。政府補貼、環保產業、循環經濟、城市礦產,一個個光鮮的概念看起來都似乎是吸金的抓手,使得外圍的資本垂涎欲滴、蠢蠢欲動;但是事實上高昂的回收成本和漫長的補貼撥付周期,使得已經獲得補貼資質的處理企業的運行舉步維艱。2016年,基金征收26.10億元,撥付47.14億元。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行業仍在高位運行,獲得補貼資質的109家處理企業年處理能力超過1.5億臺,實際處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達到7500萬臺左右。
2016年,國務院發布“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并把電器電子產品作為首批實施EPR的行業,明確了實施的工作重點。其中,特別強調要加強對處理基金的管理,建立“以收定支,自我平衡”的機制,進一步發揮基金對生產者責任延伸的激勵和約束作用。同時,隨著工信部等四部委組織第一批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 EPR)試點工作的實施,多種多樣的廢棄電器電器電子產品創新回收模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比如EPR回收、綠色消費+綠色回收、互聯網+眾包回收、兩網融合等回收模式,一些具有創新型的回收模式已經初具規模,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行業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企業與獲得資質的處理企業得到了較好的對接。
2016年是處理基金補貼標準調整的第一年,國家發改委發布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 2014年版)釋義,國家環保部發布新版《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在《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和相關政策的推動下,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行業整體保持了平穩發展。雖然處理總量較去年相差不大,但是不同處理產品占比變化較大。廢電視機的拆解量占絕對統治地位的情況已經發生改變,從2015年的70%縮減為55%,其處理份額被電冰箱、洗衣機、房間空調器等產品所占據。相當一部分處理企業的產品規劃處理產能也相應作出了調整,房間空調器、洗衣機等產品的處理產能大幅提升。同時, 2016年處理行業競爭更加激烈,企業分化繼續擴大,處理行業的金融活動和重組并購頻繁,其中國有和大資產的兼并重組行為相對活躍,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另外,新的處理技術和設備不斷涌現,行業的總體處理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在不斷提高。
2016行業白皮書是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電器循環技術研究所推出的第七個年度行業白皮書。白皮書的內容包括中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制度及最新政策、行業發展概況與特點、理論報廢量、行業數據分析、處理技術、實施成果、風云人物、優秀企業實踐、先進技術推廣、支持單位及特別鳴謝十大部分。
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及綜合利用行業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不論是政策層面,還是技術方面,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希望本書成為政府主管部門、科研院校、行業協會、企業等了解行業發展的一個有效的途徑和工具。
由于時間倉促和水平有限,白皮書有不當之處,敬請您批評指正,我們將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修正補過。
01 管理制度及最新政策
1.1 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制度
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的管理采用EPR的基金制度,即生產者繳納基金,補貼有資質的處理企業。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涉及產品的綠色設計、回收、再使用/再制造、處理和綜合利用、處置等多個環節,其核心是《條例》,并與再生資源、固體廢物和綠色制造等相關政策緊密相關。
2016年,國務院發布《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明確在電器電子產品、汽車、電池和包裝物4類產品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針對電器電子產品,方案提出建立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政策指引和相應的信用評價制度。


2016年,新發布的國家標準為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資源化水平評價導則( GB/T 32885-2016)(以下簡稱“導則”)。該標準由全國電工電子產品與系統的環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SAC/TC297)歸口,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和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等單位成立工作組,共同負責《導則》的制定工作。該標準于2016年8月29日發布,2017年3月1日實施。
鑒于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間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以及資源化水平良莠不齊?!秾t》以資源利用最大化,環境污染最小化為原則,要求處理企業盡可能拆分高價值單質材料,選擇最佳可行技術,并將評價體系分管理水平、技術水平、資源化水平三部分,并分別設置量化指標,以適用于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行業協會、第三方機構和行業主管部門對處理企業的資源化水平進行評價。《導則》的發布對提高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資源化利用水平、促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提升產品附加值具有重要的作用,對推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02 行業發展概況與特點
2.1 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行業
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行業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見圖2.1。第一個階段是2009年之前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個體回收為主的傳統再生資源回收模式;第二個階段是2009-2011年,在家電以舊換新政策下的以零售商和制造商為主的家電以舊換新回收+政府補貼回收模式;第三個階段是2012年后通過基金間接補貼帶動的以個體回收為主的傳統再生資源回收模式和以互聯網技術為手段的新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共存的回收模式。 2016年,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行業呈現以下特點:
(1)綠色回收穩定增長,廢舊手機回收成為熱寵
2016年,我國首批目錄產品的綠色回收數量與2015年持平。同時,新增目錄產品中手機回收成為行業熱寵。回收寶、愛回收等新型“互聯網回收+二手產品+處理”模式在2016年擴大融資,快速發展。華為等手機生產企業也紛紛履行生產者延伸責任,加入廢舊手機的回收市場。
(2)以個體回收為主的格局仍未打破,回收成本高居不下
通過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對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回收渠道的調研顯示, 2016年處理企業回收渠道仍是以第三方回收商為主,占全部回收量的90%以上。雖然有實力的處理企業努力構建回收渠道,但整體占比較小。同時,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政府行政事業單位廢棄的電器電子產品進入有資質處理企業進行拆解處理的數量開始上升。其中,微型計算機和房間空調器較為明顯。2016年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運輸、貯存和人員成本與2015年相比未見減少,尤其針對大家電產品的回收,物流成本比廢家電本身的材料價值還高。此外,物價上漲,也導致回收人員的成本持續升高。越來越多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從業人員退出回收行業。
(3)新型回收模式持續發展,政策引導作用日益顯現
2016年,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新型回收模式不斷涌現,回收規模不斷擴大。生產企業主導的EPR回收模式開始在全國大范圍實施。四川長虹、格力、 TCL等知名生產企業紛紛加入EPR試點,并取得較好的成績。再生資源回收與環衛垃圾收運網絡融合(兩網融合)項目在各地積極探索實踐,將傳統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和垃圾收運站/點進行功能上整合,實現垃圾與低值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回收和儲運。更多的新型第三方回收渠道也快速發展起來,例如深圳愛博綠,將回收合伙人與融資機制引入傳統的回收行業。

2.2 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行業
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行業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個是2005年前自發形成的拆解處理集散地的階段;第二個是在2005-2009年國家扶持建設廢舊家電回收處理示范企業的階段;第三個是2009-2011年家電以舊換新政策下涌現出的100余家廢舊家電指定拆解企業的階段;第四個是2012年后在《條例》和基金制度的激勵下,形成的109家有資質處理企業的階段。 2014-2016年基金征收補貼撥付金額如圖2.2和2.3所示。 2016年,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行業呈現以下特點:
(1)處理行業規模總體保持穩定
截止2016年12月31日,進入基金補貼名單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共計109家,與2015年相同,年處理能力超過1.5億臺。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量約7500萬臺,較2015年基本持平。 2016年,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量和處理規模進入平穩發展期,與《條例》實施初期的快速增長明顯不同。
(2)房間空調器等產品處理量大幅增加
2016年,隨著新補貼標準的實施,廢電視機的拆解量占絕對統治地位的情況已經發生改變,從2015年的70%縮減為55%,其處理份額被電冰箱、洗衣機、房間空調器等產品所占據。房間空調器的比例為2.7%,較2015年上升1127.3%,洗衣機15.9%,上升91.6%,電冰箱為7.7%,上升75.0%,微型計算機為18.6%,上升8.8%。部分處理企業產品規劃處理產能也相應作出了調整,房間空調器、洗衣機等產品的規劃處理產能大幅提升。
(3)處理企業多元化業務模式快速發展
隨著行業內競爭的加劇,僅依靠基金補貼難以為繼,處理企業開始在其他相關產業尋求發展,多元化業務模式初具規模。 2016年,格林美進軍報廢汽車拆解業務,廢泥廢渣等危險廢物處理處置,動力電池回收等業務;啟迪桑德也在固廢業務中大力擴展生活垃圾分類,推進兩網融合示范項目。
(4)處理企業分化愈加明顯
2016年,處理企業分化日益明顯,行業集中度不斷增強。根據環保部發布的2016年第1、 2季度處理企業處理數據顯示,格林美、中再生、啟迪桑德三大集團企業處理量占全行業42.5%,比2015年同期增長8%。與此同時,近三成處理企業不堪重負而停產。在這樣競爭激勵的市場環境下,優秀的處理企業依靠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在眾多企業中脫穎而出,例如TCL奧博,在2016年第1、 2季度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量第一,達到107萬臺。


03 理論報廢量
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理論報廢量的測算為行業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據。根據國家統計年鑒測算,電器電子產品居民百戶擁有量與居民戶數測算的居民保有量見圖3.1。 2016年,彩色電視機居民保有量為5.4億臺,電冰箱4.2億臺,洗衣機4.0億臺,房間空調器3.6億臺,微型計算機2.5億臺,手機10.8億臺,吸排油煙機2.9億臺,熱水器3.6億臺。
2015和2016年中國電器電子產品的社會保有量見圖3.2。社會保有量是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根據電器電子產品年銷量與該年保有系數乘積的方法進行的測算。


根據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理論報廢量測算模型和行業調研,《廢 棄 電 器 電 子 產 品 處 理 目 錄( 2014 年版)》中14 種產品2016 年的理論報廢量如表3.1 所示。其中,電冰箱2142萬臺、洗衣機1468萬臺、房間空調器2358萬臺、電熱水器1201萬臺、燃氣熱水器856萬臺、吸油煙機525萬臺,電視機3060萬臺、微型計算機2185萬臺、手機18291萬臺、固定電話2257萬臺、傳真機102萬臺、監視器97萬臺,文化辦公類產品中,打印機2486萬臺、復印機629萬臺,總計3.78億臺。


04 行業數據分析
2017年1-4月,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電器循環技術研究所對進入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補貼名單的五批共109家處理企業開展問卷調研和現場調研,調研結果如下。








05 處理技術
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技術工藝調研包括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深度、處理工藝及受控部件處理方式等。 2016年處理工藝技術涉及60家處理企業。其中,華北地區有14家,華東地區的有14家,華中地區有16家,華南地區的有3家,西北地區3家,西南地區6家,東北地區4家。基本反映了中國處理企業處理技術工藝情況。
調研結果顯示, 2016年, 87%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在不同程度上開展了拆解產物的深加工處理,同比下降9%,總體資源化利用水平不高。拆解工藝流程和處理技術向高效化發展,且已經開始技術和裝備的升級改造。處理技術和設備以國產和自主研發為主,進口技術和設備具有少量的市場份額。
















06 實施成果
2016年,在《條例》和配套政策的推動下,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行業平穩發展。不論在管理制度方面,還是資源回收利用、節能減排、污染預防等領域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行業的平穩發展,推動了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同時促進跨行業協同和回收模式創新的進程。
6.1 資源效益與環境效益
2016年,獲得資質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拆解處理首批目錄產品達到7500萬臺左右。總處理重量達到211萬噸,同比增加16%,處理行業的資源效益和環境效益日益顯現。根據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測算,2016年,處理企業共回收鐵46.0萬噸、銅10.0萬噸、鋁5.4萬噸、塑料44.6萬噸,整體較2015年有小幅上升。同時,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規范拆解處理減少了對環境的危害。特別是對環境風險大的印刷線路板和含鉛玻璃的環境效益最為顯著。印刷電路板交售給有資質的下游企業進行綜合利用,大大減少了不規范處理帶來的環境污染。
6.2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根據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測算,2016年,廢電冰箱累計拆解處理約為640萬臺。以200升電冰箱制冷劑平均重量160克計算,可理論減少1025噸電冰箱制冷劑排放(R12的ODP=1,GWP=8500),相當于減少近875萬噸CO2的排放量,較2015年提高113%。
2016年,廢房間空調器拆解處理約為166萬臺。以1.5P家用空調器制冷劑平均重量為1.0千克計算,可以理論減少1660噸房間空調器制冷劑排放(R22的ODP=0.05、GWP=1700),相當于減少280萬噸CO2的排放量,為2015年的11.3倍。綜合可知,2016年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行業對減少溫室氣體減排成效日益顯著。


6.3 處理行業管理和技術水平不斷提升
2016年,隨著《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規范拆解處理作業及生產管理指南》的發布和實施,處理企業的管理水平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了ISO9001,ISO14001,R2等國內外認證。根據環保部公布的2016年第1、2季度處理及審核數據顯示,確認規范拆解數量占企業上報數量的99.9%,較2015年同期增長0.3%,而該數據在2014年和2013年同期分別為99.2%和97.4%。同時,行業的發展也帶動了技術的進步。2016年,上海交通大學研制的工業4.0廢液晶顯示屏智能分離回收設備已經開始工業化運行,為大量廢棄的液晶電視和液晶顯示器的處理和銦回收提供了技術支撐。
6.4 EPR試點工作促進新回收模式發展
隨著WEEE回收處理行業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著力創新回收模式,提高回收水平。2016年,回收寶、愛回收、國美在線等“互聯網+回收”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渠道快速發展,回收覆蓋的城市越來越多,回收的產品從手機等小型產品擴展到主要的家電產品;“綠色消費+綠色回收”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新回收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工信部聯合商務部、科技部和財政部組織的“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工作已經運行了將近一年時間,電器電子產品的生產者通過逆向物流建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綠色回收渠道;易再生、愛博綠等多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交易平臺的建立,也促進了回收體系的完善。這些新模式在未來多元化的回收體系建設中將初見成效,同時推動了回收行業綠色轉型升級。
6.5 促進企業“走出去”與國內外交流合作
07 先進技術推廣
廢熒光粉回收處理
目前,國內CRT電視機的電子廢棄熒光粉的處理通常采用最不科學的環保處理方式—填埋。解決這一困境的核心是將其中有害和有再利用價值的物質進行再分離。經研究,電子廢棄熒光粉中稀土(釔、銪)氧化物含量的理論值為31%,故從電子廢棄熒光粉中分離出有害物質,提高稀土氧化物含量,減少其再利用過程中的環境風險,這一思路是可行的。